安徽省光学学会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行业动态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光子纳米喷流领域取得新进展

文章来源: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者:发布时间:2021-06-09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医工所传感中心杨慧团队在光子纳米喷流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flection point: a perspective on photonic nanojets为题发表在光学与光子学领域高水平期刊Photonics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IF=6.099)。深圳先进院顾国强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杨慧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光与透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门逾两千年之久且持续活跃在前沿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发现沉积在叶子上的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引起叶片晒伤,强光直射的玻璃球能够燃烧纸张,充满水的透明球体对很小的字具有放大效果……对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原理、规律的探究,闪耀着阿基米德、伊本·萨尔、开普勒、斯涅耳、笛卡尔、费马、惠更斯、约翰·斯特拉特(瑞利勋爵)、古斯塔夫·米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新千年伊始,源自光-微粒相互作用的“类喷流结构”场增强效应首先被发现,并于之后被科学家们命名为光子纳米喷流(photonic nanojet, PNJ)。PNJ是弱衍射的非谐振光束,具有远高于照射波的光强度、亚波长的横向半高全宽和传播至非倏势场区域的性质,在超分辨成像、生化分析检测、散射信号增强、纳米尺度操控和精密微纳加工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对于由最广泛使用的柱、球等圆形电介质微粒产生PNJs,有一个众所周知但长期缺乏系统研究的基本规律:当照射光分别通过微粒入射界面的边缘或中间部分时,光会在微粒出射界面的后部分别形成快速或缓慢两种不同的会聚-发散模式。如何确定入射界面边缘和中间部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点,是科学揭示和阐述这一规律的关键。团队研究人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创性地认识到光会聚-发散的速度与出射光斜率变化的快慢有关,这恰好与数学当中自然对数所揭示的含义相同。通过对函数曲线的对数化和微分运算,得出凹凸变化曲线的“拐点”(inflection point)位置,这一位置正好是界定入射界面边缘和中间区域的边界点。在“拐点”视角下,研究人员重新审视和分析了光照射微粒入射界面中间区域形成长的PNJs和照射边缘区域形成短的近场聚焦等特征光场,提出并展示了一种调制PNJs以及产生和调制弯曲PNJs的新方法,即通过调节边缘和中间区域的入射光强度实现调制,无需对微粒本身的材料属性和几何形貌等做任何改变。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科技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研究模型示意图及“拐点”位置获取的分析演进图 

新闻链接:http://www.siat.ac.cn/kyjz2016/202106/t20210609_6081585.html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内容、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ahos@aiofm.ac.cn 。网站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