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蚌埠组织召开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会议认为,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基础良好,建设方案合理可行,建设任务及目标明确,建设资金方案合理,一致同意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论证。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范书建,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王有军,蚌埠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葛锐出席会议并讲话。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李贺军、袁亮、王玉忠、钱旭红、刘正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7位院士组成,对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中国科学院院士、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清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参加论证会。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技术创新处处长赵策主持。
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牵头建设,按照“公司+联盟”形式,成立法人实体负责运营和管理,现有11家股东单位,同时汇聚了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硅酸盐学会、天合光能、福耀集团、东旭集团等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形成了玻璃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覆盖,在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评估中获唯一优秀等次。
会上,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云从建设背景、建设基础、建设目标与内容、运行机制、效益测算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与会专家从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组成、体制机制运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吸引及培养、技术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质询和讨论。
范书建表示,从整体上看,我国玻璃新材料“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部分高端玻璃新材料产品和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因此将玻璃新材料列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领域指南,目的就是要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缺失、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不强的问题,实现玻璃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一是要立足于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共性技术的研发,为全面提升玻璃新材料行业技术水平提供基础性支撑;二是要进一步汇聚行业创新资源,建立完善的开放共享机制,确保产业链上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能够在创新中心形成有效的创新合力;三是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完善技术成果扩散转移机制,充分推动各类主体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四是要有灵活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确保创新中心能够逐步走上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道路。
王有军表示,要以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论证通过为契机,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中心建设方案,努力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探索出安徽经验。安徽省经信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继续保持三个不变:省市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不变,继续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在现行政策框架下,优先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取向不变;在“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开展制造业创新工作的培训工作的力度不变,为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葛锐表示,蚌埠市委市政府将以本次论证会为契机,进一步明重点、出政策、解难题,着力做好兑现配套资金、强化重点保障、拓展支持领域三方面工作,全力支持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营,为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引擎,不断培育壮大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
彭寿表示,要立足建设方案论证通过为新起点,以打造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标杆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建设,致力于突破发展急需的短板和弱项;二是加强创新成果工程化能力建设,提高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水平;三是加强技术扩散和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快创新成果大规模商用进程;四是加强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能力建设,确保创新中心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造血、自我发展。
会后,专家组一行调研了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研发场所及中试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蚌埠市政府等有关负责人,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股东和联盟单位代表等共50余人参加论证会。
新闻链接:http://www.ah.xinhuanet.com/2021-10/14/c_1127957530.htm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内容、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ahos@aiofm.ac.cn 。网站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