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大学先进材料原子工程研究中心朱满洲/康熙研究团队与湘潭大学的裴勇教授展开合作,通过控制团簇内核的金属组成实现团簇材料的发光类型调控,并在原子级别上探究了团簇荧光和磷光的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以“Fluorescence or Phosphorescence? The Metallic Composition of Nanocluster Kernel Does Matter”为题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在线发表。
光致发光是物质冷发光的一种形式,特指物质吸收光子后重新辐射出光子的过程。从量子力学理论出发,光致发光过程可描述为分子内的电子吸收光能量跃迁到更高能级的激发态后返回低能态,同时放出光子的过程。光致发光可按光子回迁途径和延迟时间分为荧光和磷光。由于荧光和磷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定向调控物质发光属性一直是材料光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金属团簇材料由于其离散的电子能级和量子尺寸效应,体现出与结构相关的独特性质,特别是光物理性质,因而在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团簇结构模板不变的前提下,这类材料的发光类型往往固定为荧光或是磷光,不可调谐。发展具有可调谐发光类型的团簇模板,可为理解金属纳米颗粒的发光起源和定向制备发光簇合物材料提供依据,但这在团簇科学领域一直是一个难题。
图 荧光Au5Ag11和磷光Pt1Ag16团簇的光致发光机理
在此工作中,研究人员控制合成了两个结构相关的团簇:具有金银合金内核的Au5Ag11(SR)8(DPPOE)2团簇和具有铂银合金内核的Pt1Ag16(SR)8(DPPOE)2团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团簇除内核金属组成不同之外,外围结构十分类似。实验结果表明,Au5Ag11为荧光发射,而Pt1Ag16的发光类型为磷光(图)。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研究人员在原子级别上探究了该模板下的团簇光致发光机理,表明这两个团簇不同的发光类型来源于二者不同的内核金属结构,从而导致二者的电子隙间穿越能量和途径展现出明显差异。该工作为理解团簇材料的光致发光起源提供了一个原子级别精确的模板,为定向制备簇合物发光材料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新闻链接:https://www.ahu.edu.cn/2022/0620/c15059a288584/page.htm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内容、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ahos@aiofm.ac.cn 。网站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