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光学学会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行业动态

斩获 4+1 个上海科技奖!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团队持续探索激光的无限可能

文章来源:话匣子作者:上海电台记者雪梅发布时间:2020-05-19
    60年前,随着西奥多 梅曼博士在美国休斯实验室点亮第一台激光器,人类随即开启了全新的激光新纪元。今天,致力于激光研究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以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迎来激光诞生60周年。在今天正式颁布的2019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荣誉榜上,上海光机所团队与个人斩获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有1项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蓝绿激光是目前唯一可以穿透海气界面、海水,实现大深度传输的光学波段。与船舶声呐探测相比,机载蓝绿激光探测在近岸区域更高效,以海岛礁测绘为例,船载声呐花费数周探测的区域,激光雷达只需要几小时就可以完成探测。

    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海气界面随机波动、海水强吸收和散射,以及太阳光的干扰,机载蓝绿激光海洋探测面临探不深、测不准、干扰大等应用技术瓶颈。陈卫标团队的成果则有效地突破了这些瓶颈。项目研制出的国内首套机载双频海陆激光雷达,实现了从光源、扫描器、光电探测等核心模组件到整个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包括4米大浪下情况的所有海况,海面下0.2米到50米范围内的地形地貌,也能轻松看清。

    在国际上,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除欧美、日本等海洋强国之外少数几个同步进行该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下一步,陈卫标团队将目标从机载瞄准星载,帮助我国更多科学家实现对全球海洋的探测。

    要满足新一代尖端光电系统“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的发展需求,高性能红外光学材料必须迈过的一道槛就是要实现超大尺寸。张龙25年来致力于红外光学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红外光学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并在智慧城市、无人驾驶、公共安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十年几代人埋头基础科研,是兴趣使然更是责任担当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大国重器”,更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利器。位于张江的10拍瓦羲和激光装置引领世界最强激光,正在建设的100拍瓦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令人期待。201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超强激光驱动粒子源与新光场”项目第一完成人沈百飞研究员就是使用这柄“光剑”的其中一位“剑侠”。他们团队的成果是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极端光物理线站”设计的重要依据。

    成果的背后,是师生三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一奖项的获奖人名单里,除了沈百飞,还有他的导师中科院院士徐至展,他的学生张晓梅、吉亮亮、徐建彩。其中,徐至展院士是我国超强超短激光与强场物理新领域的奠基者与领头人。在这位老科学家的培育下,多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中生代科学家已成为带领当今中国超强激光科学及其应用研究持续腾飞的领导者。沈百飞是这些中生代科学家中的一员,也是徐至展院士学生中7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之一。而沈百飞也已经独立培养了20位博士,其中不乏本学科领域的佼佼者。

    从达曼光栅非对称相位编码优化算法,到圆环达曼光栅,再到达曼波带片、三维达曼光栅、扭曲达曼光栅……周常河带领他的基础研究团队沉浸在前沿科学探索的快乐中,成果产出不断,逐步建立了达曼光栅从标量到矢量、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学科分支体系。

    激光,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并列成为20世纪四大发明。为探索激光的无限可能,这根自激光诞生以来的接力棒,仍将在上海光机所人的手中传递……



原文链接:斩获 4+1 个上海科技奖!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团队持续探索激光的无限可能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内容、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系方式:ahos@aiofm.ac.cn 。网站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