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光学学会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行业动态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

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0-05-24

    新华网合肥5月24日电(李东标)近年来,安徽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最大动力,放百年眼光、集创造之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力新基建、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了安徽烙印、作出了安徽贡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新华网:安徽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您也提出要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请您介绍一下安徽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有哪些大动作?取得了哪些原创性成果?

    李锦斌: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几年,我们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最大动力,放百年眼光、集创造之力,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在量子信息、稳态强磁场、热核聚变、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全球领先的原创性成果,2016年以来,4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了安徽烙印、作出了安徽贡献。具体来说:

    一是争创“实验室”,就是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助力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建设。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代表着国家最顶尖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安徽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焦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前沿领域,先后涌现出量子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比如,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近日基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坚实基础。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我们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并作为安徽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紧抓在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创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二是建设“研究院”,就是着力建设量子、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科学等五大研究院,构建安徽创新的平台矩阵。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我们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能源科技、生命健康、环境科学等方向,打造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梁八柱”。除量子领域外,在人工智能领域,脑图谱测绘、脑成像、类脑芯片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在能源领域,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PF6线圈生产制造任务;在健康领域,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质子刀”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切除;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新型“探霾”激光雷达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激光雷达核心技术垄断。同时,统筹推进安徽省“一室一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目前,安徽拥有28家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174家省重点实验室、52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布局“大装置”,就是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打造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我们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速构建起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巩固一批,就是对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3个大装置,重在提升装置性能、开放水平;建设一批,就是对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高精度授时、未来网络3个大装置,加快建设进度;预研一批,就是对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装置、强光磁集成实验3个大装置,加快前期工作;谋划一批,就是着眼中长期基础科学方向,再布局一批引领未来的科技基础设施。

    2020年5月22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徐国康 摄)

    新华网: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安徽科技”展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安徽如何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推进技术攻关突破?

    李锦斌:安徽科技在这一轮抗击疫情中亮点纷呈。比如,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青松团队中成药治疗方案,在省内及武汉方舱医院开展临床试验;东超科技研发出全球首创的空气成像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挂号机、电梯,在我省各大医院、高校推广使用。安徽能涌现出这些“硬核”技术,主要得益于这些年我们持之以恒地抓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下功夫。工作中,我们重点解决好“卡点在哪、路径在哪、力量在哪”三个问题。

    2020年2月21日,安徽省委书记、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疫情防控工作应急综合指挥部指挥长李锦斌深入铜陵旭创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督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徐国康摄)

    一是针对“卡点在哪”,把准“安全+发展”的攻坚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瞄准科技前沿领域、产业升级方向,从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机器人、航空发动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技术需求入手,明确技术攻坚目标任务,在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关键装备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比如,合肥在全国首次投产自主研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出0.12毫米世界最薄电子触控玻璃;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研发的陶铝新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

    二是针对“路径在哪”,明确“专项+工程”的攻坚模式。攻克“卡脖子”,需要“专项”聚集资源,“工程”支撑突破。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卡脖子”问题,我们凝练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得好就支持谁,谋求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2015年以来,我省已部署实施18个重大专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514项,首期启动即拉动产业投资1185亿元。

    三是针对“力量在哪”,构建“自主+协同”的攻坚体系。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坚持扬皖所长,深化协同创新,聚力打造“一体三区一廊”。“一体”,就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重在推进合肥与张江两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三区”,一个是“一岭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一个是与苏浙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还有一个就是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分别共建1-2个合作示范区;“一廊”,就是高位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今年,我们与复旦大学共建了电子信息联合创新中心,与上海交大共建了轨道交通材料研究院。

    2019年6月26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安庆市筑梦新区了解、体验5G创新应用。(徐国康摄)

    新华网:我们了解到,去年安徽启动运营全国首座创新主题馆,前不久又成功举办了线上交易会。请问安徽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李锦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形成现实生产力;创新的成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近年来,我们下大气力打造产学研贯通融合平台,着力推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2016-2019年,我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3.6%,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千亿元以上。

    一是以“安徽创新馆”等为平台实现集中转化。去年我们新建运营安徽创新馆,这既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大型场馆,也是集“政产学研用金”功能于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我们以安徽创新馆为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整合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科技服务中介,推动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团队、技术经纪人等资源互通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转化服务体系。安徽创新馆运营启动以来,发布科技创新成果200项、协助入馆企业收集专利2.6万个、技术合同登记金额8亿元。

    二是以“全创改试验”为依托实现畅通转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几年,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发挥金融“催化剂”作用,建立起以省级股权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科技担保于一体,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一季度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板挂牌企业354家;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以编制周转池为引领,大力实施首席科学家、股权激励等举措,构建起科研创新“沿途下蛋”模式,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比如,我们依托“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发展起来的超导质子加速器等68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农业、医疗等领域。

    三是以“云端交易会”为载体实现便捷转化。顺应数字化浪潮,搭建面向全国的线上成果交易会等共享平台,采取“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模式,推进全省科技资源全面“上云”,构建省市县三级覆盖、线上线下两端互动的科技转化服务体系。4月30日,我们成功举办“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现场发布科技成果300多项,30个项目云签约,签约金额450亿元。

    2019年5月5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类脑智能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徐国康 摄)

    新华网:安徽形成了“芯屏器合”为主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请问安徽在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锦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高位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型“铜墙铁壁”和“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现代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十大新兴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去年,全省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4.9%,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5.5%;今年一季度,在疫情严重冲击情况下,安徽战新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逆势上扬,产值分别增长21.6%和14.9%;今年4月份,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8%。

    一是乘势而上,发力新基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基建一头连着新技术、一头连着新产业,我们充分发挥新基建“一业带百业”的倍扩效应,打造“信息新网络”,加快推进5G布局应用、天地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先进计算、超算中心等重大项目。目前我省建成5G基站8155个,今年将在原定计划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实现5G网络16个地市市区基本连续覆盖、所有县城核心区域覆盖。打造“融合新业态”,全面推进“互联网+”,加快建设充电桩、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作用,促进“皖企登云”“万物数联”,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打造“创新新平台”,加快重大科技、科教、产业技术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平台企业。比如,合肥维天运通是一家“互联网+公路货运”的平台型企业,目前在全国建立了9个区域业务总部,积累了300多万干线营运重型卡车,占全国重卡总量近80%,有望成为物流行业的“滴滴”平台。

    二是抢滩布局,壮大制造业。产业培育发展是一个梯次推进的过程。我们坚持产业链和创新链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实施“五个一批”战略,即上马一批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引育一批在全国有牵引力的头部、龙头、“链主”、“链长”等重大企业,建设一批支柱性、主导型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和园区,布局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稳定性强、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去年我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集成电路集群拥有企业超300家,新型显示器件龙头企业京东方出货量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中国声谷”集聚上下游企业805家、年产值810亿元,先进结构材料领域电磁线、内螺纹管等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久久为功,提升产业链。着眼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拉出产业链“四基”需求清单,健全产业链升级工程“施工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提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着眼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产品攻坚行动,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着眼“数字+”赋能升级,构建“10大新兴产业”分别加“1个新基建”的产业创新推进机制,建设“新产业+新基建”发展模式,让“铜墙铁壁”老树发新芽、“芯屏器合”新树扎深根。


原文链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内容、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ahos@aiofm.ac.cn 。网站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