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光学学会

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会员单位动态

安徽大学材料学部学者探究NO2柱地浓度时空相关性的复杂影响机制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作者:发布时间:2025-01-09

       近日,《Nature》杂志出版社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在线发表了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超光谱遥感团队题为“Relating satellite  tropospheric columns to near-surface concentrations: implications from ground-based MAX-DOAS NO2vertical profile observations”(DOI:10.1038/s41612-024-00891-z)的研究论文。安徽大学为第一单位,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常博文和青年教师刘浩然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刘浩然老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张成歆副研究员和刘诚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1. CNO2-SNO2相关性和气象因素的全国分布

       鉴于近地面二氧化氮(NO2)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机器学习常用于根据卫星对流层NO2柱浓度( CNO2)估算近地表NO2浓度(SNO2)。然而,数据驱动的方法难以解释二者的复杂关系。基于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联合搭建的地基超光谱遥感网络,有望阐明CNO2SNO2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明确多因素联合作用对NO2-地浓度时空相关性的复杂影响。其中气象因素对相关性有莫大影响,尤其是空气对流,尚未被广泛纳入卫星柱浓度估计地表浓度的方法中加以考虑。同时,人为排放和周边地形的潜在影响也应得到重视,其中排放信息应通过恰当的时空输入整合到方法中,而地形信息应在方法构建初期就加以考虑。最后,进行近地面空气质量和污染暴露研究时应兼顾增强和削弱NO2-地浓度相关性因素的综合影响,慎重评估气象不利和排放严重地区的结果。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NO2-地浓度时空相关性和影响机制的理解,有利于未来空气质量和污染暴露的准确评估。

2.典型站点四季NO2浓度的日变化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是《Nature》杂志出版社旗下于2018年创办的期刊,是继《Nature》子刊《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之后,在地学领域推出的又一刊物,旨在发表气候学和大气科学领域的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五年年均发文量不足150篇。


新闻链接:https://www.ahu.edu.cn/2025/0109/c15129a356077/page.htm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内容、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ahos@aiofm.ac.cn 。网站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